圖:本港金融業可打造成五大中心,前景無可限量
為走出去與引進來橋頭堡
大公網6月26日訊 一直以來,內地與本港經濟息息相關,背靠祖國的本港,擁有“一國”之利、“兩制”之便的優勢,成就過去二十年本港經濟發展。在內地經濟高速增長與優惠政策支持之下,從一九九七年至今,本港生產總值(GDP)由一萬三千七百億港元增加至二萬四千九百億港元,上升約百分之八十,同期人均GDP亦由二萬五千美元上升至四萬三千七百美元,升幅也接近八成。
內地金融改革開放試驗場
值得留意的是,本港成為內地企業在港上市的首選地,也是內地資本市場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試驗場,包括率先在港開展離岸人民幣業務以及啟動股市互聯互通,由此本港金融業成為拉動經濟重要引擎。
港股上市公司數目在過去二十年大增兩倍,其中內企數目勁增九倍,九七年只有約一百間內企在港上市,但時至今日,已增加至一千馀間,佔上市公司總數的百分之五十一,佔港股市值更達到百分之六十三。
同時,藉著人民幣國際化的契機,本港迅速成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,資金池規模一度超逾一萬億人民幣,令本港迅速從一個區域性亞洲金融中心變成為國際金融與融資中心。
由于內地資本市場改革開放深化、人民幣國際化提速,加上“一帶一路”建設與粵港澳大灣區規劃,本港扮演內外超級聯繫人的功能與角色會進一步強化。
其實,本港超級聯繫人角色有兩大功能。首先,繼續作為內企走出去與外企引進來的重要橋頭堡,例如滬港通與深港通開通,本港便成為A股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。
其次,成為內地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的重要試驗場,未來互聯互通仍繼續不斷復製,擴展至新股通、商品通等,本港扮演著金融改革開放政策先行先試的功能角色。
金融業可打造成五大中心
目前內地已成為全球的第二大資金輸出地,而隨著居民財富累積,海外資產配置有很大需求,加上在港的人民幣計價商品與匯率產品逐步豐富起來,再配合“一帶一路”建設以及粵港澳科技灣區,本港金融業大有可為,可打造為五大中心,分別是內地的財富管理中心、資產定價中心、風險管理中心以及“一帶一路”的投融資中心、粵港澳大灣區的創科企業融資交易中心,本港金融業前景無可限量。
中銀香港昨日爆升百分之六,以三十六元八角五仙高收,反映投資者對本港金融業投下信心一票。
掃一掃,關注大公網《晨讀香江》公眾號